2024年秋季,哈萨克斯坦伊犁-巴尔喀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这一事件有望永久改变中亚地区的生态格局。两只来自荷兰野生猫科动物保护区的阿穆尔虎——博格达娜(Bogdana)和库玛(Kuma)——被成功引入哈萨克斯坦。这两只大型猫科动物,成为70多年来首次正式重返哈国领土的老虎,自图兰虎在巴尔喀什地区消失以来,它们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WWF Central Asia
将老虎重新引入中亚的想法酝酿已久,如今我们见证了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生态项目的落地。该项目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生态与自然资源部下属的林业和野生动物委员会主导,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哈代表处的全力支持。
从灭绝边缘到希望重燃:几十年的生态逆转之路
到21世纪初,野生老虎仅在全球13个国家残存。由于人为捕杀、栖息地破坏和食物链断裂(尤其是对有蹄类动物的无序狩猎),这一顶级掠食者面临灭绝危机,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促使紧急行动。
WWF Central Asia
“全球猛兽数量的急剧下降,促使13个国家签署了《全球老虎倡议》。”——项目材料中这样写道。2010年,圣彼得堡举行了国际老虎保护峰会,各国领导人在峰会上通过了《全球老虎恢复计划》,目标是到2022年实现野生老虎数量翻倍。
正是在这次具有标志性的会议上,哈萨克斯坦宣布将致力于将老虎带回中亚,并正式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物种恢复提案。七年后的2017年9月,哈萨克斯坦政府与WWF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老虎回归项目。
总统亲自监督:图兰虎的荣耀回归
该老虎重引项目由总统哈斯穆-若玛尔特·托卡耶夫亲自监管,国家元首将这一计划视为恢复国家自然遗产的重要步骤。
WWF Central Asia
“我们已在巴尔喀什地区启动图兰虎种群的恢复工作。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任务,需要解决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难题。”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
项目最终选定的实施地是南巴尔喀什地区,即1948年最后一只图兰虎被记录到的地方。生态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伊犁河三角洲及巴尔喀什湖沿岸地区,是图兰虎历史分布区域中最具潜力和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区域。
该区域栖息着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拥有超过400种植物,其中许多已被列入哈萨克斯坦《红皮书》。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逐步恢复的自然环境,使伊犁-巴尔喀什地区成为野生虎类种群重新安家的理想之地。
WWF Central Asia
“基于对动植物群、生态系统、社会数据和卫星资料的深入研究,伊犁-巴尔喀什地区被评定为最适合老虎重引的区域。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老虎的生存。” ——WWF中亚区域负责人 叶卡捷琳娜·纳卡希泽(Yekaterina Nakashidze)
专属围栏、专业兽医和全天候监控
为迎接这两位新居民,保护区专门建造了现代化围栏设施,配备了兽医工作站和视频监控系统。兽医团队定期前来检查老虎的健康状况,护理团队也负责每日喂食、环境清洁和安全巡查,全方位保障两只虎的生活。
WWF Central Asia
围栏区也被视为一个过渡空间,使老虎能够逐步适应新环境,未来计划将其放归更广阔的自然区域。专业团队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它们的饮食、行为和身体状况。
不只是老虎的回归,更是生态信号
老虎重返哈萨克斯坦,不仅是生态学家、环保人士和政府部门的集体胜利,更是自然生态平衡恢复的重要一步。作为顶级掠食者,老虎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调节食草动物种群、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表明哈萨克斯坦愿意承担生态责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时代,此类生态复兴工程尤显珍贵。
WWF Central Asia
项目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关注。哈萨克斯坦总统新闻电视台推出了专题纪录片,详细讲述了这项生态计划的科学基础、实施难点,以及那些默默奉献、推动这一“传奇归来”的环保工作者们。
如今,博格达娜和库玛不仅是濒危物种的代表,更象征着哈萨克斯坦生态政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复苏、责任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代。
WWF Central Asia
老虎回来了,连同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