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日:文明的永恒密码

1826
通讯员

今天,阿斯塔纳举办了庆祝“中文日”的国际研讨会。

此次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和阿斯塔纳国际大学联合主办。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韩春霖出席了会议,并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哈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发展趋势。

他指出,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密码”,如今正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共同发展。他提到,中国的“天问”探月工程和华为的“鸿蒙”系统正是中文在科技与诗意之间和谐交融的体现。

“中文不仅仅是文字和声音的组合,更是一座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中哈友谊,是通向人类共同未来的重要一步。”——韩春霖大使表示。

他还指出,哈萨克斯坦民众对中文的兴趣正在不断上升。目前全国已有5所孔子学院在运营,哈萨克斯坦政府计划在重点高校设立中文系,并将中文纳入第二外语教学体系。

韩春霖感谢哈萨克斯坦的中文教师和从事汉语教学的专家们,肯定了他们为中哈文化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

“正如阿拜所说,‘真正的文明体现在不同语言的思想互相照亮之时。’我们应当秉持这一理念,持续推进文化对话。”他说道。

教授中文,是对文化的尊重

阿斯塔纳国际大学校长谢里克·伊尔萨利耶夫在为中亚地区汉语教师举办的研讨会上强调了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高质量的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育行为,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说。

他介绍称,近年来,中哈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已迈上新台阶。目前约有4000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在中国学习,同时也有超过1000名中国学生在哈萨克斯坦就读。

他还提到,北京语言大学阿斯塔纳分校的设立,是中哈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成果。根据计划,今年该校将培养30名中文教师和50名翻译专业学生。

“本次研讨会是一个重要平台,不仅能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也能加强本地区语言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伊尔萨利耶夫补充道。

中文是连接文化的桥梁

欧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方学系主任古丽娜尔·比里姆库洛娃在中文日活动中发表致辞,介绍了东方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中文日益浓厚的兴趣。

“中文日不仅是对文字文化的纪念,更象征着我们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她表示。

她介绍道,东方学系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使馆及海外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该系主要培养汉学方向的人才,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语言学习,还涵盖中国历史和文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学教室。

“每年报读汉语的学生人数都在增长,这也反映了我国与东亚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现实。”——比里姆库洛娃指出。

中文,是文明的永恒密码

历史学博士、东方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中心首席研究员克拉拉·哈菲佐娃在发言中深入阐述了中文和汉字的文化价值。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体系之一。它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承载文明的代码,是人类记忆与创造力的体现。”——她指出。

她表示,中文汉字的演变过程充满了神话、哲理与象征性。在中文中,表达新概念时往往采用形象、生动且富有智慧的方式,而非简单音译。因此,学习中文不仅是记忆训练,更是一种长期的认知锻炼。

“学好中文,不仅能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更能领会整个东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乃至其历史。”——她补充道。

她还强调了中文与音乐、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中文语音系统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审美感染力。她举例说,毛泽东的诗词曾被配上古乐演唱,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此外,她高度评价了中国政府在全球推广汉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例如孔子学院的设立、专门教材的出版、以及北京语言大学阿斯塔纳分校的成立,都是具体的推动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第16届中文日是在联合国倡议下举行的,每年春季举办,旨在提升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KNews国际新闻社是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和信息部注册的。2010年1月20日颁发了第10484-AA号注册证书

主题
更新
МИА «DKnews.kz»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