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拉贵在给患者进行手臂康复训练。本报记者申少铁摄
“本来想去成都看病,但听说人民医院来了广州的专家,医术很高,我就来治疗胳膊了。”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正在做手臂理疗的患者胡阳春说。胡阳春是林芝市波密县的小学老师,在送学生回家的路上遭遇泥石流,导致颈椎和右手臂受伤。他的右手臂受伤后,无法伸直,吃饭夹菜都很吃力,给学生们上课只能反着手写,很不方便。
胡阳春轻轻伸了一下右手臂说,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现在已经能正常写字了。
“空气波治疗的效果很好,立竿见影。”林芝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拉贵介绍,空气波治疗仪是广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专家引进医院的新设备。一年多来,在广州专家的援助下,康复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年6月,我国启动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国家卫健委和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个地(市)人民医院专科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第四批医疗队伍结束援藏,各支援医院选派了659名医疗专家进藏,各受援医院“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847项,填补了西藏医疗技术空白1014项,实现了338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90种“中病”不出地市。
目前,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对已经入藏。4年多来,西藏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职业医生数量等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大城市专家培养本地医疗骨干984名和县级医院医疗骨干1593名,已有120名受援医生能独立开展1至2种新手术。
“以前,我们科室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传统康复理疗。现在,使用先进的超声波检查,可以准确发现手臂和腿部的疾病。”拉贵介绍,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的援藏专家姜丽,不仅给康复科带了先进的现代医疗设备和治疗技术,还帮助科室培养了医生,大批患者慕名来治疗。
舒大青是姜丽的学生,平时跟着姜丽学习解剖知识、超声波理论和实践操作,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肩关节、踝关节等肢体关节部位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在姜丽的指导下,舒大青开始重视科研,准备在医学论文方面取得突破。
图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卫刚医生(右前一)在日喀则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演示教学。本报记者申少铁摄
林芝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专家与本地医疗骨干结成帮扶对子146对,制定了帮带工作考评办法,并量化了师带徒和重点科室建设目标,在带动本地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改善了全市医疗卫生领域人才队伍结构。在援藏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林芝市人民医院建立起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先后培训本地医护人才1000多人次。
在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则市城区,放眼望去,周围是群山,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一栋崭新的临床模拟实训中心大楼特别显眼。这座楼由上海市援建,引进了先进的临床教学模型、智能模拟系统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适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师培训等多项培训与考试。
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云亭介绍,2015年以来,援藏医疗人才队伍落实了“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机制,在西藏自治区的范围内帮带了588个医疗团队、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本地医疗骨干984名和县级医院医疗骨干1593名,已有120名受援医生能独立开展1至2种新手术,803人职称得到晋升。此外,各受援医院选派了1147名本地医务人员到对口支援医院进修。
人民日报记者申少铁